讯传网做有影响力的商业信息网站!  
电话:0817-2166602 邮箱:3226279093@qq.com
文章搜索
官方微信
网站首页 |  最新资讯 |  作品展示 |  餐饮美食 |  文化遗产 |  特色旅游 |  房产楼市 |  财经证券
教育培训 |  南充非遗 |  公益服务 |  生活服务 |  健康养生 |  先锋人物 |  摄影专区 |  讯传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防控近视出大招十大行动呵护孩子未来“视”界
时间:2023-05-17 09:58:39   来源:南充晚报
 

  为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日前,我市印发《南充市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将实施良好习惯养成、学生学业减负、阳光体育锻炼等十大近视防控专项行动,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和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强化防护意识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方案》指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体系,坚持综合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防控,实施十大近视防控专项行动。到2025年,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县(市、区)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以上。

  “通过实施良好习惯养成行动,教育每个学生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规范做眼保健操。”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每期至少参加两次视力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实践主题活动,教会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

  同时,实施学生学业减负行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有效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的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的负担。严格课程管理,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寄宿制学校缩短学生晚上学习时间。严格课时管理,幼儿阶段不超过30分钟,小学阶段不超过40分钟,中学阶段不超过45分钟。

  开展晒课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在实施阳光体育锻炼行动方面,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时,持续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课后延时服务应组织学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不低于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周参加3次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适当增加近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室外,放松心情,缓解视觉疲劳。此外,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培养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在实施电子产品规范行动方面,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学校教育本着按需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除计算机课程外,教师每节课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公布“黑白名单”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权益

  《方案》指出,在实施视觉环境提升行动方面,要求切实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改善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条件,推广使用达标节能光源灯具,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式课桌椅、坐姿矫正器。同时,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

  “实施典型示范引领行动,发挥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稳妥推广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通过评选省、市、县近视防控试点学校,探索“一校一策略、一校一特色”,开展近视防控现场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推广遏制视力不良率增长的有效办法;加大近视防控先进单位、个人、家庭的宣传力度,科学引导,正面报道,表扬激励,全面调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眼科医疗机构、验光、配镜中心等行业,我市将实施行业监管行动,完善近视检测矫正监管长效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公布视力矫治定点机构等“黑白名单”。同时,依法查处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误导性表述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坚决避免造成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二次伤害”,切实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和权益。

 
编辑:飞鱼
最新推荐    
讯传网版权所有 主办南充讯传网络有限公司
讯传网打造有影响力的商业信息网站 24小时客服:0817-2166602 QQ:322627909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川)字第0048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川网文 (2020) 1927-399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号:川B2-20190242 蜀ICP备15006630号-1